原标题:帆布袋订制厂家电话15838231350这位复旦教授刷屏朋友圈! 手提帆布袋领回个一等奖… 来源:上观新闻
添加微信好友, 获取更多信息
复制微信号
11月4日,
复旦大学师生的朋友圈
被一张“院士领奖归来”的图片
刷屏了
图中是11月3日
刚刚从北京人民大会堂
领回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
中科院院士、复旦大学教授赵东元
据悉,赵教授领完奖后就回到上海
第二天一早就到学校上课了
“他很低调
那张证书装在帆布袋里
转身又去工作了”
记者了解到,
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
是中国自然科学领域的最高奖项
由于评选极为严格
该奖项在历史上曾出现多次空缺
“但凡看到材料,我都想把它打成孔。”这一句看似玩笑话,却是赵东元23年来的坚持,他的科研生涯始终专注功能介孔材料研究。
2021年11月3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公布。中国科学院院士、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赵东元、教授李伟等完成的《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创制和应用》项目,帆布袋订制厂家电话15838231350原创性提出了有机-有机自组装思想,创制了有序功能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,揭示了介孔独特的物质输运和界面反应规律,获得自然科学一等奖。这也是18年来上海再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。
有网友说:
这才是最高级的凡尔赛!
也有网友表示:
曾经听过赵教授的讲座
非常有人格魅力
还有不少网友觉得帆布袋亮了:
同款袋子有了
可是奖状什么时候领
3万元起家的“异想天开”实验团队
1998年,35岁的赵东元结束了在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的博士后工作,从美国洛杉矶直飞上海,在几家国内顶尖高校中选择复旦。
在复旦,
赵东元取得一系列创新研究成果,
从一名年轻的科研人员成长为
享誉国际的科学家
↓
200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;
2000年获教育部“长江学者”特聘教授称号;
2004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;
2007年44帆布袋订制厂家电话15838231350岁的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
......
1998年,复旦大学为这位引进人才提供了3万元科研经费。赵东元买了一台电脑,很快坐进简陋的催化楼办公室,写起研究计划。
之后他便带着5名本科生,开始了对功能介孔材料创制和合成的研究。
2000年,赵东元在复旦大学邯郸校区化学西楼
20年前,整个介孔材料都局限于无机材料。赵东元突发奇想:做了这么多无机介孔材料,能不能创造一种有机的高分子材料,又软又轻又好用,还能在国民经济中创造出非常高的价值?
为了攻克这个难题,
赵东元组建科研团队,苦战5年。
回顾整个过程,赵东元感慨,实验之所以难,是因为“异想天开”,“整个合成过程非常复杂,就像是在一个黑箱子里乱撞。”前四年多时间,团队走了很多弯路,进展缓慢。
历史系学生给化学家团队带来“转机”
转机来自一位复旦转专业本科生。2002年,高考未能被第帆布袋订制厂家电话15838231350一志愿录取的历史系学生顾栋,申请转到化学系,后选择赵东元作为本科生导师,开始在实验室参与一些研究工作,未曾想到,他用一种反常规的方法进行实验,测试得到一组非常漂亮的数据。
“顾栋非常聪明,他提出把高分子先聚再合成的做法,一下子把步骤从5个简化成2个。”赵东元在学生的启发下打开了思路。接下来两个月,大家紧锣密鼓调节实验参数、测试分析,年底就基本得到了所有数据。
赵东元正在给本科生上课
2005年,赵东元在《德国应用化学》上发表文章,在有机-无机自组装的基础上首次提出有机-有机自组装的新思想,并将实验方法公之于众。至今已经吸引60多个多家和地区的1500余家科研机构跟踪研究,利用相似的方法研究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等,发表论文4万多篇。国际学术界评价这项研究的贡献为“先驱”“里程碑”“突破”等。
赵东元在实验室
帆布袋订制厂家电话15838231350赵东元的课题组也一下子“火”了。
成员们基于该项目成果
发表论文200多篇,被引3万余次。
虽从事基础研究,但赵东元的研究跟实际应用结合得相当紧密。后期经过不断压缩成本,赵东元团队将科研成果投入到工业化生产,开展大规模制备。
比如:将介孔材料作为催化剂使用,大大提高重油转化效率,该项目全国推广后每年可为中石化增产约150万吨高质量成品油;将介孔碳和介孔高分子材料、吨级生产,运用于超级电容器,在北京奥运会的led路灯和上海世博会的电动汽车上都得到了示范性应用;介孔材料还能在生物检测、环境处理、电子材料等诸多方面得到广泛应用。
鼓励学生和青少年敢于“异想天开”
赵东元出生于沈阳一个普通工人家庭,没有接受过什么特别的训练,但他从小就喜欢刨根问底,梦想长大成为一名科学家。因此,他帆布袋订制厂家电话15838231350也特别鼓励青年大学生和青少年敢于“异想天开”。
1980年,赵东元在吉林大学读本科
因此,即便工作再忙,他也没有放下科普。从为中学生开讲座、录制网课,到主编《十万个为什么(第六卷)》,但凡能给青年人带去启发的事,他一件也没有落下。
他从不为学生设限。平时指导学生科研,他会给个大方向, 但不会告诉学生具体怎么去做,鼓励学生自由探索。顾栋记得,自己有次为了投一篇文章,在国外联系赵老师,没想到老师立刻回复,那时国内已是凌晨一两点钟。
赵东元还坚持为本科生上《普通化学》17年,一周两次课,他几乎从未缺席。即使前一天还在外地开会,他也一定连夜飞回来上课。
赵东元说过:“我真的愿意做科研,因为科研面对的全是新鲜事物,可以创造出世界上原本没有的东西。”
很多学生发邮件请教他:到底具备什么条件,才能进您的实验室工作?赵东元回:没有别的,我唯一的条件就是你要爱科学,要有志于成为一名科学工作者。
编辑:孙诗佳
资料:人民网上海
*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
上观号作者:上海杨浦
网友评论